他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台山市南部海边的农村家庭,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儿子。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成长,一个光着小脚板,上山打柴,下海摸鱼的放牛娃,自高考离开了乡村,知识改变了命运,他也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他30年来扎根企业的科研与生产,从一个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靠着自身的勤奋和聪明睿智,而今成为我国红曲红天然色素制造领军人物,一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民营企业家。他就是江门科隆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英明。
李英明
三年求学,夯实基础
回顾一下李英明的成长历程,不得不提他八十年代的求学梦。1980年9月,他怀着青春的梦想,考取了当时属国家轻工部管理的全国重点中专学校——轻工业部广州轻工业学校,他拿着录取通知书从台山来到广州,踏上了求学之路。由于当时高考是大学和中专一起招生,录取率也百里挑一,作为农民的孩子能够考上国家重点中专已属不易,所以他对能到广州读书倍加珍惜。三年的在校时间,他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是学校的体育尖子,并代表广州市参加中南西南八城市田径赛运动会。
毕业六年,当上厂长
1983年在广州中专毕业后,他分配到江门市的国有企业工作,先后就职开平水口腐乳厂、开平味事达工厂工作一年多。1984年他又调动到江门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这个单位原是国家计委投资,由国家科委管理的国家级重点企业,投资近亿元(在八十年代是个大数目)。企业在1984年筹建之初,就在全国各地抽调来一批有专业技术的高工和工程师,招收了近百人的名牌大学毕业生。面对这么多优良的技术人才,他一个中专毕业生在这样一个技术人才集中的单位,他感到有压力,但也觉得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他不仅虚心向同事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团结和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领导安排的工作努力完成。无论干技术工作,还是其他勤杂事务从不计较,由于表现良好,一年多时间就被单位推上了团支部书记的岗位,并被评为江门市十大优秀青年的称号,成为年轻人的优秀代表。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深得领导信任,1986年,又被任命为江门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的下属企业江门市食品生化制品厂副厂长,主持全面工作。上任以后,一方面他运用所学知识,从工厂的设备选用、工艺定制,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研究制定方案,起草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质量说明书,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建立自己的化验室,并根据检验方法,向有关专家请教学习检验操作,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技术培养化验员,严把质量关。同时还根据市场的状况,制定市场营销方案和目标,到全国各地了解市场和做好市场推广工作。由于基础工作扎实,产品销售工作到位,投产第一年便实现开门红,第二年便使该厂实现了产销两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久又被提升为厂长。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刻苦钻研和攻关,同时取得省市两项科研成果奖。1988年,江门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如火如荼,第一个中试车间率先建成,为了使该车间在为单位相关产品中试配套以外,还希望生产一些市场上有一定销路的酶制剂产品,中心决定成立一间酶制剂厂。经组织考察和研究,中心领导层最后选定李英明出任酶制剂厂负责全面工作的副厂长。李英明勇于接受这一新的挑战,上任不到一星期,就认真搭建工作班子,按酶制剂生产要求建立各工段和班组,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设备的试运行和生产菌种的接收和摇瓶试验工作制定试验方案。两个月内就进行了上罐试产。由于工厂当时是按中试思路配备设备,而且都是新设备,试产过程暴露很多设备问题和严重的设备不配套。为此,他和专家一起组织技术人员研究整改方案,很快就解决了问题。由于试产初期,员工都是新入厂的年轻人,包括技术人员也没有生产经验,为了使工厂尽快稳定生产,他一边自己学习、摸索相关的工艺和操作,并及时总结修改,不断改进。一边将这些操作要求培训操作人员,让他们尽快掌握操作技能。有时为了研究菌种培养、过种工艺控制、通风量和补料控制工艺等,他在工厂一干就是20小时,以厂为家,最终建立各工序的生产操作规程,使工厂很快就稳定下来。为了使生产的产品能够尽快销售出去,他及时组建了营销队伍,并与业务人员一起,跑遍广东各县市和乡镇,到酒厂、味精厂去推销产品和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很快就打开了销售局面。投产的当年(1988年)在免提折旧的情况下实现了50万元的利润,1989年在消化所有费用的情况下,创造利润150万元,1990年实现利润300多万元,成为生物中心第一创利企业。
在工厂的经营工作中,李英明重视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创新,注重产品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所以产品质量年年有改进,生产水平年年有提高,成本年年有下降,把一间新成立的厂管理得生机勃勃。
由于工作的出色表现,1990年他被任命为酶制剂厂长,1991年又进入生物中心领导班子,成为主管经营的主任助理。作为一个中专毕业生,从1994年进入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至1991年就进入领导班子只用6年的时间,超越了公司所有年轻人和其他大中专毕业生,实现人生的一个飞跃。李英明靠勤奋工作、专注专业技术创新,参与多项省技术攻关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在技术开发工作上获多项技术成果:1985年参加木瓜蛋白酶、“酶清”开发研究技术工作,独立完成了松肉粉的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并成功进行生产工业化, 1987年9月,木瓜蛋白酶、“酶清”的开发利用通过了广东省级技术鉴定,次年木瓜蛋白酶开发利用获得广东省生物技术专项奖,“酶清”开发利用获得江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完成广东省火炬计划“α-淀粉酶的工业性试验项目”;1990年5月,α-淀粉酶通过了广东级技术鉴定和验收,1992年,“α-淀粉酶”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火炬三等奖,获广东省技术进步三等奖,江门市技术进步二等奖;1989年完成广东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双酶法制糖在谷氨酸发酵应用,1991年通过广东省级技术鉴定,在当年11月第三届全国新技术产品展销会上荣获金奖;参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红产品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该标准于2004年获得颁布与实施,为《食品添加剂 红曲红》国家标准(GB15961-2005)。2011年主持完成公司“低桔霉素高品质红曲红的研发与产业化”研发项目科技成果在2011年4月经广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科技成果鉴定,产品质量及工艺指标均远优于日本《添加剂公定书》相关指标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断创新,不断创业
回顾李英明的人生轨迹,可以用“不断创新,不断创业”这八个字来总结。
1995年李英明又授命筹建天然色素厂(江门科隆公司前身)。由于天然色素是新生事物,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靠“不断创新,不断创业”的一股子精神去“摸着石头过河”。
当时为了尽快使项目上马,他一方面组织了技术人员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参与设备选型和论证工作。另一方面参与中试的试验工作,了解生产相关工艺技术。土法上马,加上一些附属设备自己加工和安装,当年底就顺利投产。投产后又通过不断摸索和改进,使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逐步稳定提高。由于新厂领导班子组建和市场营销工作出色,投产后,产品销量年年增长,效益逐年提高。
1998年天然色素厂实行了第一步民营化,更名为江门科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李英明被任命为总经理,2000年他当选为江门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党委委员,并任命为生物中心副总经理。2003年江门科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得到江门市国资委,江门甘化厂、江门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的大力支持实行彻底民营化改制。李英明和当时的科隆公司经营班子用现金购买江门科隆公司的股份,并出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开始了个人的创业之路。
改制完成后的初期公司经营比较困难,一些技术人员流失,公司处在严峻的困境,在菌种技术人员全面离开,公司生产面临停产的严峻时刻,他凭借个人的专业知识,及时组建公司的菌种研发室,邀请专家及时对人员进行培训,很快就稳定了生产。李英明还及时对公司的发展做了长远的规划,引进各类技术人才,培养自己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团队,着手打造创新型、科技型的企业。独创了菌种选育新技术,不断试验新技术和新工艺,使公司的生产水平在国内同行处于领先位置。同时研究开发各种提取技术和工艺,不断进行提取技术的摸索。由于科研团队的努力,改制十年时间公司的产品销量翻了十多倍。2013年,一个现代化的广东科隆在江门新会建成投产,科隆公司也从一个作坊式的企业,实现华丽转身,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天然色素制造龙头企业,产销量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完成了企业的升级换代。李英明作为科隆的带头人,有超前的眼光,有过人的胆识,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领导科隆公司的发展。他要求科隆人要不断开拓进取,要永远不停下创新发展的步伐,把科隆公司建成一间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现代化企业。成为国内同行的技术代表和企业管理的佼佼者。
李英明创业成功后,从来不忘感恩。他成功不忘家乡,他支持家乡筑桥修路做公益事业,还在他就读过的中小学设立奖学基金,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每年给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发奖并传授人生经验,他捐资学校建设,回馈社会,回馈家乡,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企业家。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家发展变化紧密相连,并谱写一代人成长发展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