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温帙
中国女性陶瓷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国国家陶瓷教育委员会成员。生于广东省化州,1980年毕业于轻工业部广州轻工业学校美术雕塑专业,1993年获得广州美术学院硕士学位,从1995年起多次受邀到国外讲学,2010年在韩国首尔科技大学完成博士学历。她的陶瓷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大约有二百多件作品和十多篇论文在国内外60多本杂志,书籍和40多家报纸刊登、发表。1999-2001年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关于她的记录片“火炼造的生命-记现代陶艺家张温帙”。代表作品有“二元性——陶与铜的对话”、“新人类——我的家庭”等等。
张温帙1980年从轻工业部广州轻工业学校雕塑专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佛山画院工作。她1990年考上广州美术学院,继续攻读硕士,从事漆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毕业后到广东画院工作,这期间她创作了漆画《红与黑·金与银》、《寒窗》、《春梦》、《游动的生命》、《中国风》、《中国雨》、《天桥》、《等待》等,用了两年的专业时间来创作了大约十幅左右的作品,深感创作漆画是一项非常艰巨的艺术工作。因为从事其它绘画创作的画家两年可以创作几十件甚至一百多件作品,他们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经济上也相当可观。而张温帙两年之内只卖出三件作品。虽然每件作品的售价也相当不错,但不足以支撑她的家庭生活。她非常沮丧,在漆画艺术的创作道路上遇到了红灯。幸好1994年,《红与黑·金与银》获广东省美术作品展铜奖,并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载入《中国美术全集》现代部分漆画卷并被广东美术馆收藏。因此,张温帙心中得到一些安慰,坚定了了她无论如何也要在艺术之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她认为必须要做出改变,才能走得更远,于是在1995年年底她选择到了美国伊利诺斯州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在美国半年的学习中,受美国当代艺术与当代文化的教育及影响,张温帙创作了二十多件当代陶瓷艺术作品,其中有八件被大学的美术馆收藏,大学还为她举办了展览。于是1996年回国开始筹备陶瓷工作室。从此,近二十年来一直在陶瓷艺术领域里耕耘。
张温帙创作出发点和许多雕塑家不一样。多年来,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她一直和国际艺术界保持着充分的沟通和联系,这种国际化的背景使她在创作的时候,摆脱了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地域主义的局限,她作品的语言是国际的,能够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欣赏,因此,张温帙的雕塑作品拥有广泛的受众,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这么说并不等于说她的作品缺乏个人经验,缺乏她所接受的文化对她的影响。恰好相反,她的作品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她的作品充分地蕴含了个人的经验和生存环境的经验。她的作品是她立足于自己成长的环境,经过长期思考、长期探索后所形成的。当她使用艺术语言将它们呈现出来的时候,她的视野决定了她既张扬个性,又契合了人们对艺术创新的接受心理,照顾到了更广泛人群的欣赏,又超越了生存经验对她的束缚。也就是说,张温帙在个人和社会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达到了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平衡。张温帙的这些作品没有刻意地打东方牌、中国牌,但毫无疑问,她的作品又充满了浓郁的东方意味,因此,她的多重视野决定了她的作品既是世界的,又是东方的。
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她作品视野的这种多重性还表现在她的作品所自然流露出来的那种女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它们一方面是敏感、细腻的,是顺滑、流丽的;另一方面,它们会突兀地以尖锐的转角、牙口、裂缝来打破这些特点,展现形体内部的冲突。这种语言方式的象征性显而易见。它们让人联想到来自女性天性里的那种柔软、脆弱、易于受到伤害的那种特点;同时,它又具有一种来自女性本能的那种防范、警觉和抗争。或许张温帙未必会刻意于自己的女性身份问题,但她的作品,的确在她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自己的特定身份特点,这种不经意恰好是创作中一种非常自然的、难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