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亮,194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广州高级工业学校机械电机专业,毕业后在中国航空公司工作,任机械维修师,经历过抗战时的“驼峰飞行”与解放前夕的“两航起义”。后在广州重型机器厂任工程师。
1941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对香港和仰光实行轰炸,接着又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为保证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于是诞生了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又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航线,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它是“二战”期间三条著名国际航线中最具危险性的一条。
我校校友黄元亮当年是“中航”驻印度加尔各答维修基地机师,老人回忆起乘公司飞机去加尔各答基地上班、在“驼峰”上的经历,至今心有余悸:“闪电、暴雨、强烈的颠簸。强烈的闪电,就在你头皮前发光,把眼睛刺得睁不开,闪电过后,天空黑如地狱。倾盆一样的暴雨,已经不是成点滴状"打"在舷窗上,而是像瀑布顺着舷窗往下淌。两名飞行员全神贯注地在座位上把住驾驶盘,好似两尊雕塑,一动都不动,没有丝毫慌乱。”
图5-4 C-47运输机“驼峰航线”飞行
在“驼峰航线”大部分时间里,飞行不但要克服恶劣气候、缺乏导航的不利条件,还要防备日本军机的拦截,整日充斥着死亡的气息,飞行员、维修师们一批又一批地牺牲在了驼峰航线中。他们每一次都是怀着对故土、家人、朋友无比眷恋的心情登上飞机,因为真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再平安回。
正是有了像黄元亮校友这样的维修员及无数英雄飞行员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驼峰航线”开通后,运量逐月上升。作为战时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驼峰航线对于打破日军包围、加强战时中国对外交流以及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参与“驼峰航线”的所有英雄们,都被载入史册,精神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