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坡出生于1930年。1947年7月初中毕业后,考上广东省立广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之一)读电机工程科。
卢兆坡(左)
说起求学时光,卢老十分兴奋,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读书经历。
卢老说,那时正是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乱,学校授课地点变换了三次:1947年入学试在市区大南路,上课时已迁到校本部——北郊三元里,1949年临近解放又与艺术专科学校一起迁到到光孝寺,解放初期又迁到小北原来的珠海大学校舍(现位于广州黄华路北端北较路附近)。三元里校舍位于北郊三元里村前,与白云机场的南端隔条广花公路(现机场路),学校对面是中德中学。校舍四面敞开,既没大门又没围墙,内设一间科学仪器厂,既是生产产品场所,又是学生实习的地方。厂里有一台德国柴油发电机,供全校的照明用电,学生享受公粮公费的待遇。
说到此处,卢老叹息道:当时条件艰苦,学生们只想着早点学成技术,早点参与科研工作,为祖国奉献。
卢兆坡在仔细阅读学校的校友杂志
度过这样颠沛的求学时光后,卢兆坡于1950年提前毕业进入了广东模范纸厂(现广州造纸厂)工作。
在广州造纸厂的日子里,卢兆坡被厂里上报到市委,后转到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1958年11月他被告知要派到北京去,算是转出去,回不回来也是未知。他当即赶到科学馆,与其他被选召上京的人一起集中,在听完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王副院长作的报告之后,卢兆坡立即回家收拾行李,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已经和我国的火箭发展紧紧系在一起。
当时一行有数十人,其中有华师大教授、学生、重大义工、石油学校在校学生,也有广船、广重、广纸和建工局、化工局的技术人员,还有几间中学的理科老师。到京之后,他们住进了位于中关村中科院的63号楼。当时从广州来的人,一部分转到上海,在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大部分人留在北京。他们后来才知道,去上海的人是研制火箭主体,而留在北京的人,是要研制火箭推进剂,直接由中国科技巨人、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领导。对外名称是北京矿冶学校,后改为中科院力学部二部。人员大都来自上海、东北、四川、广州、武汉等分院,很多是大学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谈不上专业,只由钱学森上两三堂课就开始工作。至于做什么工作是要绝对保密的,甚至对家人也不能说。而卢兆坡原是在纸厂做机械设计的,还算是学有所用,被分到121部,任务是设计火箭发动机,当时工作组的组长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林鸿荪。
当时设计火箭发动机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没有技术援助,没有经验,知识不足,完全依靠自己研究。卢兆坡手头也没有可以用的资料,只凭书店公开发行的两本苏联教科书:一本《火箭技术导论》、两册《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就开始了对火箭发动机设计的探索。火箭发动机设计分工进行,由林鸿荪提出推进剂的热化学计算,性能及用量;由卢兆坡等人来做火箭发动机机械部分的设计,包括设计实验系统的流程,推进剂压缩办法,空气瓶管路以及各种遥控阀门等;广州分院一起来的一位同事则带领几个人奔走于试验基地,对着简陋的设备和条件,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试验获得数据。直至火箭发动机推力测试完,都是地面试验,还是按一般的工业标准来设计的。
当时国家资源紧缺,他们的项目需要打着代号为04工程的招牌到处伸手要器材,要设备,要国家的大厂帮忙加工。力学部的部长杨刚毅领着他们几人跑到山西太原找人加工。1959年,卢兆坡和另一位同事,在北京中关村力学研究所的办公室,获得钱学森的单独接见。钱学森对卢兆坡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卢兆坡当时领会钱学森的意思,做重大的科研项目单有科学家不行,还得有工程技术人员相助方可成功。这样的话语充分肯定了工程技术人员在科研领域作出的贡献,给了卢兆坡极大的鼓励。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卢兆坡终于将火箭发动机设计了出来。
卢兆坡还细心地保存着这几本对他有非凡意义的书籍
我国第一枚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简易机场发射升空
卢兆坡研究火箭发动机时所在的121部合影,后排右4为卢兆坡
毛泽东主席视察T-7M火箭
休整期满后,卢兆坡前往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报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陈宗基的指导下,卢兆坡主持并亲自参与设计研制了多种试验研究用的仪器设备,为岩土力学的研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在土力学这一领域的创新之举,带领了我国岩土力学今后的发展。这些成果,也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发、选择抵御原子弹爆炸及地震的岩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遥想那个年代,“两弹一星”寄托了无数人的强国梦,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了世界大国,掌握了核心的技术,不再是那个落后挨打,签下割地赔款条约的民族。在这背后,是无数像卢老这样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在默默拼搏奋斗,撑起中国的脊梁,撑起这个沉睡的巨人,使他站了起来,不再被人踩在脚下。
如今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恬淡地微笑着,把他的笔记本递给我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的记满了卢老先生对于火箭的构思和设想。我们仿佛透过这个笔记本,远远地回望到那个在夜灯下对照着苏联教材艰苦学习进而设计火箭发动机的年轻人。
卢老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的记满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