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林,广东台山人,1932年9月生。他是1949年毕业的广东省立广州高级工业学校电机科学生,五十年代先后到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所深造。1953年至1957年在四机部712工厂工作。712厂是军工企业,生产军用通讯设备。1963年到中科院电子所和航天部504所工作,504所全称为中国空间技术院西安分院。余英林参加了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遥感卫星)机载摄像、地面接收的前期总体设计。
余英林及“实践一号”遥感卫星
实践一号卫星是中国“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中的第一颗,同时也是中国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它于1971年3月3日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
余英林在1957~1965年从事超短脉冲的传输工作,当时在国内首先开展微带传输线的理论和实验工作,其成果在“电子学报”发表后,引起了同行重视。1970年~1978年主持研制单磁头彩色磁带录像机,首先在国内研究出样机,这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1983年,参与主持设计星载电视摄像传输系统及地面接收显示系统,该项工作后来获1987年航天部科技进步奖。1983年以来,余英林从事信号处理及模式识别工作。在噪声和缺信号环境下进行图像恢复和识别,以及把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方面做了创造性工作,提出了引入改变注意力机制的联想记忆网,研究了映射神经网(MNN)可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性质,以及MNN的分形性质及其动力学特性。他率先在国内开创了混沌神经网、动态神经网的研究和首先开展分形图像压缩研究工作。获1988、1990、1992、1995年广东省高教科技进步奖四次。
发射实践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
余英林参与设计的实践一号遥感卫星
余英林曾去德国、美国、香港等地参加IEEE及INNS主办的IJCNN’91及SPIE主办的第四届神经网络应用和第二届神经网络科学国际学术会议以及IEEE的CAS学术会议,在香港举行的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学术会议。曾赴德国Welhelmshaven科研讲学,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作学术报告,在香港大学电子电机系讲学。余英林的学术成果已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美国AFIT的Steven Rogers博士对余英林及其研究小组在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有肯定的评价。
1983年余英林调回广州,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1984年10月至1985年1月在德国做短期研究及学术交流。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余英林长期从事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神经网络和模式识别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指导硕士生五十多名、博士生三十多名,其中一些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与教授。1992年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